新生 · 序

只不过一个多月没碰鼠标,没想到手感竟然那么陌生,说好的肌肉记忆呢?

2020年底至2021年秋,这座星球的新冠病毒疫情仍在蔓延。不幸之幸,我开启了长达一年多的在家远程工作模式,通勤时间的节省也让我有时间更好地照顾自己的生活。工作之余可以下楼买菜做饭,饭后可以散散步,每天晚上有时间跟着健身视频锻炼身体,每天晚上都能睡个长长美美的觉,然后定时起床开启新的一天。

这段日子里,工作和生活都挺很美好。于是乎当再度面对曾经退缩不愿尝试的事件——孕育新生命时终于鼓足了勇气,决定一试。运气好的话,也许整个孕期都能保持这样的规律和节奏,不至于太辛苦吧。最终,有如预期的,2021年初秋,那个“小伙子”——我人生的羁绊终于在香港这座纠结的城市里降生了。

为确保新生命平安降临,在怀孕阶段我便做了许多功课。整个过程就好像项目管理,既要掌握「项目」的核心基础知识,即人类幼崽诞生的全过程;又要在知识基础,规划好每个阶段吃什么、穿什么、如何运动;再就是探索香港本地产前检查流程,对比公营私营医院生产体验,决定去哪里生,进行顺产还是剖腹,待产需要准备的物品之类;最后是了解生产之后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产褥期(即「月子」)需要做哪些准备,请陪月员还是去月子中心,生产之后的出世纸办理等等。

此「项目」涉及人员不多,但流程细节和影响「成果」(outcome)的因素(factors)众多。此前缺少专业知识和切身体验,所以当时主要通过互联网摄取知识信息,通过社交媒体(主要是「小红书」)搜集在香港本地怀孕生产的真实故事,尽可能地了解整个怀孕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及影响因素,让自己对每个环节的上下文有个完整的概念,并对应地罗列编排行动项,设置提醒,并保质定时执行。

除了生理层面的产前检查、饮食调整、产前运动,持续的心理建设更为重要。 怀孕和生产过程大大小小的事件那么多,既要留意细节,又需避免陷入「外界建议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之中影响心情。还是得承认,从得知怀孕至今,我已和喜爱的茶、咖啡等饮料说再见了很久很久。偶尔摄入几口日版灌满二氧化碳的芬达或是纯粹的气泡水,跳动的水汽在短短数秒内将恣意的生活短暂地带回到了我的身体,舒爽无比。

那个「受难日」才过去一个多月,身体的痛楚已难以回忆。正如之前预料的,生理的疼痛比心理的压力容易熬过去。「如果疼痛的最高级别是十级,你觉得生产过程中最痛的时候有几级?」生完时有护士问起这个问题,我答:「七八级吧」。最疼时候的感觉是「腰快要断了」,然而腰并不会真的断了。生理上的阵痛是有物理时限的。 如今,虽说有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回归工作前调整身心状态,但不得不承认,从生完的第一天开始,心里便惦记着回归工作后的家庭和工作该如何平衡,我该如何继续创造我的生活,而不是转而将一切重心放在新生命上。 返回工作的倒计时的滋味挺不好受,正如生之前伴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纠结于要不要生。之前的工作让我有机会跟几位90后的女生们共事,我是她们中年龄最大的那一个,当了解到她们中的大部分对生娃也带有恐惧,不愿尝试时,我感到十分理解。当然,也有如预期的,我也经历着职业女性当妈妈后所要感受的内心的挣扎。想把时间和精力「公平地」分配给孩子和自己真的很不容易。

产假结束之后该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顺其自然,总有种解法的吧。无论最后采取哪种解法 ,希望到时候的自己还能给自己留足时间,继续曾经不断学习、尝试与创造的路,让自己的内心平静而满足。

Connect

Keep updated with her latest updates on design, code and writing. Follow her on Twitter or GitHub.

关注她的思考、记录与分享

Subscribe to RSS

This website was designed and built by Millie with Bulma, Gatsby and Vercel.